2025年,DeepSeek(深度求索)引发了全球人工智能(AI)生态变革,语言大模型、多模态模型和智能体等先进AI技术正全面赋能教育创新,深度融入备课、辅导和评价等教学全过程。师范院校应构建多元复合,科技与人文并重,人工智能与学科教育、工程实践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专业体系,培育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一方面推进“学科教学+AI”融合课程,提升师范生运用AI开展特定学科教学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深度探究能力。

  “平时很难有机会跟这么多高校面对面交流,今天一上午就面谈了好几所。当天,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三届“智汇高校·博引未来”青年人才招聘活动在四川大学启动,线下的人才引进专场活动随即举行,四川140所高校(含四川开放大学)开展青年人才组团式招聘,岗位需求超5000个。此次引才直接面向有意愿在四川发展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对接更便捷、选择更多样,活动得到众多博士等青年人才点赞。四川实施战略科学家和两院院士后备人选培养专项,并深化职称改革、创新激励机制,让青年人才在高校“扎根生长”。

  “智能时代,每一份跨越星辰大海的力量,都在点亮孩子眼里的光。5月16日,AI“无边界校园”媒体调研行活动在二桥中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家媒体现场观摩了武汉市汉阳区的教育数字化成果。学校搭建了微型生态湿地馆,结合VR、AR技术部署了虚拟实验平台,把“长江水质观测站”搬进校园,把课程搬进自然。作为此次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基础教育成果展的武汉市唯一区域展区,汉阳区也展示了数智赋能

  当“00后”大学生在家族群“斗图”时,华南师范大学学子亮出的“紫小荆”等表情包,经常引来点赞。华南农业大学“耕耘心灵·绿意成长”活动现场,智能交互屏中的AI心理助手正通过语义分析,精准识别学生思想动态。广东全力推动打造“两规多平台”的高校思政融媒体传播矩阵,强化网络育人资源供给,让网络思政由“指尖”进入万千学生的“心间”。

  崔凤军教授的新书《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商务印书馆)虽然是一本论述县域文旅深度融合的专著,但其中有一部分关注文旅人才培养,从中可以从文旅产业的视角透视近年来教育界和产业界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成效和问题。文旅部门的公共治理能力和组织绩效对文旅融合的深层次推进和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又从文旅融合人才的供给侧,即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角度,探讨文旅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问题。本书的研究指出,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校优质资源培育高素质旅游专门人才。

  ”谈起四川大学新设的生物质技术与工程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石碧如数家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彭孝军介绍,该校新设的智能分子工程专业,就是物质创造领域走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产物。设置生物质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石碧和团队是有备而来。关于生物质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深造与就业,石碧和团队已经通过创新班的7年实践蹚出了一条坚实的路径。

  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育数字化成果展上,武汉大学学生展示卫星仿真教学系统。经合组织(OECD)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副主任斯蒂芬·文森特-兰克林表示,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教与学。”西班牙国家研究理事会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菲利普·玛尼亚介绍,西班牙通过在中学开展兴趣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知识等,助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思考作业布置、考试形式等问题,传统教学和考核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或不再适用。

  从泰山上执行垃圾清运任务的“机器狗”,到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福兮”,再到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道上你追我赶的各色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化的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已悄然进入大众视野。张凌寒:我认为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千家万户还需时日,其日常化应用还需考量人工智能伦理要求、技术难度以及成本等要素。人形机器人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和物理形态高度结合的产物,其技术难度远超一般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技术要求。